莆田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莆田旅游网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简介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市,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莆田市,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陆域总面积4119平方公里,人口301.15万人。境内海岸线长达343.6公里,约占福建省海岸线总长的10.3%,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其中湄洲湾的秀屿、东吴水深港阔、不冻不淤,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湾口的湄洲岛是海内外闻名的和平女神妈祖祖庙所在地、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二十年来,莆田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提高。这二十年是莆田历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二十年,是成就最为辉煌的二十年。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建市以来,全市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竞争力持续增强。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08亿元,比1983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42亿元,比1983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7亿元,比1983年增长33.1倍,年均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83.08亿元,比1983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15.0%。工业飞速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84.56亿元,比1983年增长58.6倍,年均增长24.0%。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8.34亿元,比1983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18.5%。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迅速增加,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8.12亿元,比1983年增长81.1倍,年均增长26.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20.60亿元,比1983年增长59.7倍,年均增长24.1%。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建市时,农业在莆田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市后,经济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逐步确立。特别是“十五”大以后,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着力突破第三产业”的经济工作思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以电子、机械、食品、饮料、鞋革、服装、建材、塑料制品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海洋、航运、石化、能源、橡胶制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步入中级工业化,并向高级工业化过渡;努力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信息化迈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1983年的49.2:26.4:24.4调整为2002年的16.6:47.6:35.8,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全市已形成了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五大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主导产业,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扬名省内外。常太镇享有“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仙游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茶薪菇生产基地。建市以来,莆田陆续新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进展,支柱工业的比重继续增大,有潜力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凸显。2002年,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4.0%,比1983年提高18.5个百分点。逐步建立起一批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以鞋革、电子、机械、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建材、橡胶制品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被誉为“鞋城”、“啤酒城”、“电子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工业名牌产品,如无刷电机、刹车蹄块、核酸、“雪津”啤酒、“三路”运动鞋、“才子”服饰、“新威”计算器等,工业外向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重工业比重不断攀升,所占工业比重由1983年的9.7%上升为2002年的21.1%。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企业经营机制得到创新。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已由1983年的10.1%提高到2002年的92.0%。第三产业长足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8%,比1983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具有先进技术的CDMA移动通信在我市登陆后,我市移动通信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一批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和壮大。
      重点建设硕果累累。建市二十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32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48.71亿元,比1983年增长53.4倍,年均增长23.4%。湄洲湾火电厂、佳通轮胎厂、福厦高速公路莆田段、秀屿国家粮食储备库、雪津啤酒四、五期技改扩建、湄洲湾北岸供水一期工程、市邮电大楼、联通CDMA移动通信工程、市医院病房大楼、闽中脱水蔬菜厂、德信电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已经顺利投产。总投资200多亿元的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LNG)定点秀屿港,正处于筹建中;仙游西苑被确定为福建省抽水蓄能电站首期站址,总投资30多亿元;福厦铁路莆田段(含湄洲湾支线)正在进行预可研编制;莆秀高速公路已通过立项。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市政中心等城市重要公用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修建了莆田第一条步行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旧城改造有条不紊地进行,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2002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8.40平方公里,是1983年的5.0倍。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增强,一座新兴港口城市正在崛起。
      科教兴市成绩斐然。建市以来,莆田将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了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97年莆田成为全省第二家实现“两基”达标市,全市中小学普及了实验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先后创办了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医大莆田分校,又于2002年合并组建了莆田历史以来第一所本科院校-莆田学院。现有中专学校4所,普通中学由1983年的67所增加到161所,职业中学由13所增加到16所,小学已达到884所,幼儿园已达到871所。2002年末,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达3.34万人,比1983年增长77.0%,年均增长3.1%;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58.10万人,比1983年增长42.8%,年均增长1.9%。建市以来,科技进步被摆在莆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15万人,比1983年增长154.8%,年均增长5.0%。一大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得到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蘑菇大规模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生产应用研究成果为国内首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冷冻干燥产品交替捕水融冰新工艺研究应用、推广甘薯新品种、利用地下次表层水养殖欧洲鳗技术等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已培植并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家,双密集型企业4家,培植民营科研机构134家。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国内LCD、ATN、STN生产线相继建成,开发的液晶显示器系列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已逐步形成以台湾通信、新威电子、德基电子、安特半导体等为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群。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建市后,莆田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发挥侨乡优势,大力拓展对外经济交往渠道。从1984年创办了莆田第一家“三资”企业后,莆田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按照“巩固东南亚、加强港澳台、拓展欧美日”的对外经济工作思路,招商引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参与或举办了厦门9.8投洽会、香港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兴安同乡恳亲会、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北京、上海招商项目推介会等,促进了一大批项目的签订,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对外经贸格局初具规模。建市二十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25.70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逐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向“讲规模、求质量”转变,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高新技术项目成为引资亮点。近年来,从美、日、澳、比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项目明显增加。外贸出口增长迅速。2002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7.68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62.0倍,年均增长24.4%。对外劳务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建市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全市已制订了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并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在旅游建设资金方面探索走“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路子,加大了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已形成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九鲤湖、南少林、永兴岩为重点,凤凰山、石室岩、夹漈草堂、菜溪岩等为补充的旅游景点体系,吸引了大批游客。200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53.0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6.86万人次,旅游创汇1.04亿美元;国内游客236.80万人次,旅游收入15.20亿元。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是世界上众多妈祖分灵庙的祖庙,是广大妈祖信徒向往的地方,再加上湄洲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环境,湄洲岛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朝拜、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妈祖文化在全市旅游产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建市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全市在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后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建市以来二十年是莆田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二十年。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26元,比1983年增长20.6倍,年均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1元,比1983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15.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1331元,比1983年增长14.1倍,年均增长15.3%。居民收入呈现多样化趋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200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0.12亿元,比1983年增长91.3倍,年均增长26.9%。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6亿元,比1983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6411元,比1983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0元,比1983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14.8%。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服务项目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02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4台、电冰箱89台、洗衣机103台、电风扇262台、自行车186辆、照相机58架,分别比1983年末增加141台、89台、101台、234台、138辆、56架;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38台、彩色电视机83台、洗衣机41台、电风扇154台、自行车139辆,分别比1983年末增加38台、83台、41台、152台、106辆。家用电脑、私人汽车等成为近年来居民消费的亮点。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住房面积逐步增加。20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9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6.60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捷报频传,一大批文艺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奖项。《沧海争流》剧本获专业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化剧作奖)和我国戏剧文学最高荣誉(曹禺戏剧文学奖);连续剧《林则徐》获全国“五一”文化工程奖;王少媛获全国戏剧梅花奖;排演的剧目《江上行》获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剧本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舞姿等九项一等奖;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荣膺“中国摄影之乡”称号;文物得到有效保护,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5133人,比1983年末增长55.1%,年均增长2.3%;卫生机构床位数4122张,比1983年末增长19.6%,年均增长0.9%。环保工作得到加强,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鞋业“三苯”废气净化治理工作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环保优秀项目奖。广播电视基本得到普及,广播覆盖率达92.09%,电视覆盖率达97.82%,比建市前有大幅提高。建立了三条社会保障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获得了“全国篮球城市”和“武术之乡”称号。原莆田县和仙游县连续保持多年“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并多次蝉联全国“田径之乡”。在各种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比赛中,莆田体育健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市以来,劳动就业、人口与计生、社会福利、新闻、保险、气象等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莆田正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发展的旗,攻克发展的关,办好发展的事,继续追求跨越式发展目标,形成了浓厚的“谋发展、议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三百万勤劳智慧的兴化儿女正在共同描绘莆田更加美好的明天。 

莆田市特产

· 蜜柚 · 荔枝 · 枇杷 · 龙眼 · 松花皮蛋 · 莆田鞋业 · 黑骨鸡 · 莆田黑鸭 · 莆田黑猪 · 兴化米粉 · 冰 糖 · 蔗 糖 · 兴化桂元 · 兴化桂圆干 · 漆木碗

莆田市旅游特色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现为国家旅游度假区。这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小岛。全岛林木蓊郁,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沙滩连绵,风景秀丽。环岛... 莆田南少林 唐初李世民即位后,反叛路得才等聚众沿海、夜集明散、沦为海盗,闹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太宗皇帝命已敕封为大将军的北少林寺昙宗方丈率僧兵到沿海对付这群海盗,昙宗便派道广和尚和僧丰、僧满三... 凤凰山公园 凤凰山 位于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凤凰展翼,故名凤凰山,又称南山。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景观十多处。   凤凰山中部是著名的“石室藏烟”景观,山... 九鲤湖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隅约25公里的万山之巅,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相...
莆田旅游:
莆田市旅游 仙游县旅游